首页关于我们协会动态HR资讯人物访谈学术沙龙会展与培训友好往来会员专区HR社区
 
 
   
您的位置:中国人力资源协会 >> HR资讯 >> 职场快报
 
 
莫把人才争夺战异化为“帽子”争夺战
来源:红网  作者:孙建清  发布日期:2018-4-20

  一位任教于京城名校的年轻学者想跳槽到上海高校,但经多次应聘发现头上没顶“帽子”,享受不了引进人才待遇。即便应聘成功,一年薪资仅10多万元,待遇还不及原单位。“在我们这样的大学,有‘帽子’的才称得上人才。” 他苦笑道。所谓“帽子”,指目前中央各部委和单位出台的各种人才计划,如中组部“千人计划”“青年千人”到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“青年长江”,以及中科院的“百人计划”等。(4月19日《科技日报》)

  连日来,媒体多次爆出全国各地及高校院所掀起了一场“人才争夺战”新闻,除列出房子票子的优惠政策外,最引入注目的当是“帽子”。所谓“抢人才”实际上已经沦为抢“帽子”。抢人才本身无可非议,但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,如果只是把抢人才变成抢“帽子”,那将是极为有害的。人才不等于“帽子”,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常识。退一步说,即使可以把“帽子”等同于人才,那么这个挖法也是堪忧的。

  必须看到,利用高薪挖戴“帽子”的人,危害多多。一是有些大学将引进多少身份、“帽子”等头衔的学者,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政绩。这种以“帽子”论人才的观念,势必会带来人才队伍的极不稳定,令大家心浮气躁,助长有些人挖空心思弄“帽子”的心理。二是科研工作有着一定的连续性、固定性,不顾及科研项目的稳定性,随意挖走戴“帽子”的人,很有可能造成科研项目的断裂乃至中断,造成资源成本的浪费和新技术的延误。三是抢“帽子”是高校科研单位的恶性竞争,完全是拆了东墙补西墙。四是风起云涌的抢“帽子”大战,是对国家层面人才使用计划的一种破坏。

  目前,之所以许多高校比较热衷于考虑招聘头上有“帽子”的学者,可能与当下对接“双一流”建设计划有关。很显然,有“帽”无“帽”,有多少“帽”,大不一样。必须改变这种对“帽子”的膜拜,尽快刹住抢“帽子”风气。一方面,要推动人才称号“去利益化”,将学科设置、重点学科评选、科研启动经费、个人升迁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等人才称号脱钩,把人才称号还原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一种科学荣誉。另一方面,要有一道硬规定:不准抢“帽子”。如果头上有“帽子”的学者执意要“另谋高就”,那就请他先把“帽子”摘下来再走,不能戴着“帽子”走。与此同时,学校也应该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,不能眼睛只盯住国家的相关人才计划。

  总之,唯“帽子”是抢,已经严重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精力,扰乱了国家层面的人才战略。人才绝不是一校、一地、一省的事。人才的争夺,须置于国家利益背景之下来考量。因而,亟待出台相关的政策,制止“帽子”满天飞、随便飞,决不能让各高校间的抢“帽子”大战愈演愈烈。

 
 
 
 
 
首页  |  关于我们  |  协会动态  |  HR资讯  |  人物访谈  |  学术沙龙 |  会展与培训  |  友好往来  |  会员专区  |  HR社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