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关于我们协会动态HR资讯人物访谈学术沙龙会展与培训友好往来会员专区HR社区
 
 
   
您的位置:中国人力资源协会 >> 人物访谈 >> 专家学者访谈
 
 
黄伯云院士谈“人才经” 一流事业需要一流人才
来源:红网  作者:李勇  发布日期:2011-03-12

黄伯云委员在讨论中发言。本报记者 刘尚文 摄

  与记者面对面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,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,就是一位温和宽厚的长者。3月10日,在黄伯云的房间,一个小时采访下来,他谈得最多的是人才。他说,一流的事业需要一流的人才,怎样支持人才、关心人才,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。

  海外高层次人才:

  引得进、用得好、留得住

  万里归国路,黄伯云曾是一名“海归”。

  他说,以留学人才为主体的海外人才是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。目前,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,大部分是“海归”。

  “国家已经启动了‘千人计划’,准备用5到10年,引进一批海外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创新创业。”黄伯云说,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。

  黄伯云说,国家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了一次性补贴,但在中西部地区,受财力限制,这些人才的工资和薪酬与国外相差甚大,难以得到其他配套经费支持。此外,这些人才归国后不太适应国内的科研管理体制。

 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?黄伯云说,至少有几个方面值得考虑。第一是钱,国家要舍得投入,经费支持要充足。第二是政策,对这些人才申请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、产业发展扶持资金,国家应从政策层面予以重点倾斜。第三是团队,要注重海外团队的整体引进,在户口办理、养老医疗等方面采取特殊政策,解除后顾之忧。

  “还有科研机制的问题,人才信息共享的问题,都要解决。”黄伯云认为,只有这样,才能创造和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“引得进、用得好、留得住”的硬条件和“软环境”。

  在校研究生报酬:

  科研项目经费不能“见物不见人”

  “现在我们的研究生压力大,尤其是生活压力、经济压力大。”在高校工作多年,黄伯云深有感触。

  他说,目前在高校,全日制脱产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的报酬很低,大部分政府科研项目都规定劳务费最多不得超过总科研经费的15%。可以这么说,有的科研项目,考虑到了买设备,考虑到了差旅费、住宿费,就是没考虑到研究生的报酬。

  黄伯云介绍,在美国,研究生的劳动报酬,大部分是通过导师的科研项目经费解决,其劳动报酬占了导师科研项目经费的50%-70%。

  “研究生是宝贵资源,二三十岁的年纪,正是创新、做事的好时候!”黄伯云说,不解决研究生的经济资助问题,他们就无法潜心学术科研,这既不利于研究生本人的成长成才,也不利于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。

  黄伯云为此支了三招:加大科研经费投入,增加科研项目的层次、类型,扩大科研项目的受益面,提高单项科研项目经费的总额,解决导师的资助金问题;修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,将劳务费的支出比例规定为15%—50%,提高上限就是为了使导师有更充足的经费支付给研究生;设立专门的“研究生导师资助基金项目”,推动“导师项目资助制”在科研项目和经费数均较少的人文社科等学科也能顺利实施。

 
回到顶部  关闭窗口
 
 
 
首页  |  关于我们  |  协会动态  |  HR资讯  |  人物访谈  |  学术沙龙 |  会展与培训  |  友好往来  |  会员专区  |  HR社区